闲话端午,虽是“闲话”,但若真的要下笔,顿时又紧张起来了。
端午节作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,历来备受人们推崇,且越演越烈,是有着文学情怀和民俗趣味的。
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“飞龙在天”吉日拜祭龙祖、祈福辟邪,然而时代在变,文化内涵在不断丰富。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,也有纪念伍子胥、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。最为著名的要数纪念屈原了。屈原作为我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,“香草美人”的开辟者,又是一位爱国诗人,因此写纪念屈原的诗歌也多如星辰,风格迥异。
唐代诗人文秀在《端午》中这样写道:
节分端午自谁言,万古传闻为屈原。
堪笑楚江空渺渺,不能洗得直臣冤。
元代诗人贝琼也在《已酉端午》中吟道:
风雨端阳生晦冥,汨罗无处吊英灵。
海榴花发应相笑,无酒渊明亦独醒。
历代诗人为屈子洗冤,诗词作品数量极为可观,当然也不胜枚举,若楚王泉下有知,是羞愧难当的。
古人写端午,多以歌颂屈原爱国为主,而今人呢,写写家乡的端午习俗,亲切而富有色彩。譬如作家汪曾祺先生的《端午的鸭蛋》,也写出了不一样的味道,其全文流露出对高邮鸭蛋的无限热爱和对故乡的深切怀念,情真意切,充满生活情趣,或许,那就是剪不断的乡愁吧。
山川不同,便风俗有别。从古至今,中国大江南北与端午有关的民俗风物众多,其中最为多见的便是吃粽子、赛龙舟、折杨柳了。而故乡的端午,不赛龙舟,毕竟没有那么广阔的水面,但以插杨柳、吃粽子、迎神为盛。
端午节前一日,家家门口和院内屋檐缝隙中所插的杨柳高悬四垂,显得苍翠欲滴,颇有况味。说起插杨柳缘由,一说介子推淡泊名利、背母隐居,重耳为逼其出山,烈火焚烧山林,母子二人抱树而死,后人为了纪念他,每到端午节这天,家家户户在房檐上插上杨柳,为其“招魂”。一说辟邪驱虫所用或冲瘟神,总而言之,插杨柳说法不尽相同,此处不作考证。
包粽子,也是端午不可或缺的活动。择干净而完整的粽叶,以糯米、红枣等为馅料,巧手均拌,包出的形状以三角形为主,上缠有五彩线或一色线,蘸蜂蜜以食之,味道绝佳。可惜,故乡吃粽子多成品(购于超市),其文化色彩也寡淡了许多,疑是效仿的吧。
最有意思的是“跑佛爷”,也说迎神,其历史悠久,说法有别。余生也晚,知之甚少。严格来说,临潭人民供奉的并不是什么神佛,而是明朝统治者敕封的十八位王侯将领,并按照四处方位、居住特点和地区管辖权,把这些英雄人物分封为十八路龙神,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阳节,以城隍庙为中心,举行大型迎神赛会活动,以此纪念诸位龙神的丰功伟绩。当日,大家早早着新衣纷至沓来,全城上下,摊点林立、彩条飘飘,一时观者如潮、摩肩继踵而行,场面颇为壮观。可以这样说,龙神赛会是当地老百姓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重大民俗活动,同时,商贾云集,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。
我记忆犹新的还有一件事,说来,也不是什么习俗。据家乡先人说,端午节清晨,若到庄稼地里用露水洗脸,可除脸上杂病,小时候我也尝试过,至于能否治病,至今不晓得。
故乡也有一些不闻名的习俗,喝白酒、酿甜醅、压长面、包饺子等,然而终不成习俗的典型代表,久而久之被人容易忘却,此处不去深究。
至于端午是否喝雄黄酒、挂艾草、戴香囊,在故乡,本人不曾看见,而且准确谈论不来的,毕竟“十里不同风,百里不同俗”,蓦地,便觉得自己孤陋寡闻了。
又是一年端午至,故乡,是否驻留了更多游子的跫音呢?我不得而知,只是看见那片广阔的土地上,冒出梨花几株,杏花几朵,故乡又变绿了。
文 丁海龙